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针灸推拿

如何通过针灸治疗耳鸣?

作者:admin    发布时间:01-07

  由于现代社会中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多,耳鸣也成了现代人的常见疾病之一。耳鸣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,难以入眠等情况,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失聪。耳鸣比较难治,但针灸治疗耳鸣有良好疗效。那么针灸治疗耳鸣的原理是什么呢?如何进行针灸才能治好耳鸣呢?


  一、针灸治疗耳鸣的原理


  针灸作用于穴位,穴位通过经络内联脏腑。针刺穴位,通过经络的作用,外可开启耳窍,疏散表邪,内可疏解肝郁,调补脾胃,填精补肾。


  也就是说,通过或针或灸,或补或泻的手法,内可调理脏腑功能,外可调畅五官气血,疏通耳部经络,使耳窍气血和畅,达到治疗耳鸣的效果。


  现代研究亦发现,针灸可疏通局部气血,开窍启闭,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:一则,减少耳内的机械性刺激,缓解耳内血管痉挛;二则,作用于外耳,减少外耳炎性反应的恶性刺激;三则,重建耳内神经系统,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,降低神经元兴奋性,帮助耳内神经系统完善与成熟;四则,抑制耳蜗内一些频率反应区域的过度表达,提高组织适应性,有效缓解炎症和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耳鸣。


  而且,针灸不仅可作用于耳内感觉器官,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重建,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。针灸治疗耳鸣标本兼治,值得临床推广。


  二、如何通过针灸治疗耳鸣?


  《灵枢•经脉第十》:“小肠手太阳之脉……却入耳中;三焦手少阳之脉……其支者,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;胆足少阳之脉……其支者,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锐眦;手阳明之别,名曰偏历……其别者,入耳合于宗脉”,明确记载了小肠经、三焦经及胆经的经脉循行与耳窍有直接的关系,大肠经通过络脉循行与有密切关系,为针灸治疗耳鸣提供理论依据;


  《灵枢•厥病》:“耳鸣,取耳前动脉”;


  《黄帝内经•灵枢注证发微》:“有耳鸣者,取耳中动脉,即耳门穴,系手少阳三焦经。”


  《灵枢•厥病》:“耳聋无闻,取耳中”;


  《黄帝内经•灵枢注证发微》:“有耳聋无闻者,当取耳中听宫穴以刺之,系手太阳小肠经”;


  《灵枢•刺节其邪》:“耳无所闻……刺其听宫”,则明确提出治疗耳鸣耳聋可取用的穴位。

  三、临床上治疗耳鸣如何选穴?


  在使用穴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是足少阳胆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督脉和手太阳小肠经。针刺治疗耳鸣的腧穴使用次数较多的则是听会、翳风、听宫、耳门、中渚。


  听会穴,属足少阳胆经,在面部,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,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,张口有凹陷处。


  翳风穴,属手少阳三焦经穴,在耳垂后,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。


  听宫穴,属手太阳小肠经,位于面部,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。


  耳门穴,属手少阳三焦经,在面部,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,下颌骨髁状突后缘,张口有凹陷处。


  中渚穴,属手少阳三焦经,在手背,第四、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。


  四、治疗耳鸣需病经结合


  首先,辨证疾病的虚实,如急性发作、耳鸣声大、伴有烦躁、口干苦、大便干结、痰多难咯等症状,则为实证;反之,起病缓慢、耳鸣声低、伴有腰膝酸软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黄、便溏等症状,则为虚证。


  其次,辨证病变经脉,如伴有咽喉干痛、目黄、颈项肩背及手臂后外侧疼痛则为小肠经病变;如伴有汗多、反应迟钝、咽喉肿痛、耳后疼痛、上肢外侧、无名指及小指麻木疼痛则为三焦经病变;如伴有口干苦、善叹息、胁肋疼痛、外踝关节及足次指小指麻木疼痛为胆经病变。


  此外,还比较双侧耳前脉、寸口脉的强弱大小,结合经脉触诊,辨证判断经脉左右、上下的虚实,根据“补虚泻实”原则,进行相应补泻,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

  五、耳鸣的治疗时机


  耳鸣初起,声音较小,呈间歇性,不对工作或睡眠造成困扰,大家往往因此不引起重视,加之工作压力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。故当早期治疗,3个月内是重要时期,拖延越久越难以彻底恢复。


  (1)耳鸣只是一过性,持续时间短,无听力下降,按压耳屏可缓解,可以暂时不就诊,可注意休息,避免情绪急躁。


  (2)耳鸣持续时间超过数分钟,按压耳屏不缓解,或是伴有听力下降、恶心呕吐等不适,需及时就诊。


  (3)长期耳鸣者,短期内因耳鸣出现情绪烦躁,或者影响睡眠,听力下降者也需及时就诊。


  针灸治疗耳鸣的疗法比较安全,副作用也很小,在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提高耳鸣患者的生活质量。耳鸣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,如果长期耳鸣,一定要尽早进行治疗。


微信图片_20190430114759.jpg


微信图片_20210510111905.png

浏览1844
在线客服
客服电话
020-36683593